查看原文
其他

【政治】高考政治主观题答案必背——经济生活部分

2018-01-28 更多资讯点→ 广东高考在线

一、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影响及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 


1、人民币升值的利弊


(1)利:


①有利于减少贸易争端,解决对外贸易不平衡问题,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;


②有利于进口,降低以进口原料为主的企业的生产成本;


③有利于降低出境旅游、留学的成本;


④有利于促使国内企业调整优化升级,提高竞争力;


⑤有利于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。 


(2)弊:


①不利于出口;


②竞争加剧,导致出口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,工人失业;


③导致外汇储备缩水;


④增加外商在华投资成本,不利于外商直接投资。 

 

2、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,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,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,对人民生活安定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,对世界金融的稳定、经济的发展,具有重要意义。 

 

二、影响价格的因素和价格变动对供求的影响 


1、影响价格的因素:价值决定价格;供求影响价格;其他因素。


 2、价格变动对人民生活的影响: 


①一般说来,商品价格上升,需求会减少,价格下降,需求会增加;


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。生活必需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(需求弹性)较小,高档耐用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(需求弹性)较大; 


③商品的需求量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。当一种商品价格上升,需求量减少,其替代品需求量会增加,互补品需求量会减少,反之,其替代品需求量会减少,互补品需求量增加。 


3、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:①调节产量;②调节生产要素分配。

 

三、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及刺激消费、扩大内需的措施 


1、影响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。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最根本的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,发展经济。 


2、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。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稳定增长,增加居民收入。 


3、消费水平还受未来收入预期影响。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就必须增加就业,完善社会保障体系,减少其后顾之忧。 


4、收入差距会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,收入差距过大,总体消费水平降低。要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必须统筹城乡、区域协调发展,缩小收入差距,关注社会公平。 


5、分配制度是影响居民收入提高的重要因素。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,必须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,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。 


6、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。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,稳定物价。 


7、人们的消费行为还受到消费观的制约,应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。(坚持四项消费原则)量入为出,适度消费;避免盲从,理性消费;保护环境,绿色消费;勤俭节约,艰苦奋斗。 

 

四、恩格尔系数的内涵、影响及标准 


1、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。恩格尔系数过大,会影响其他消费支出,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、享受资料消费的增加,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。恩格尔系数减少,通常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,消费结构改善。 


2、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,恩格尔系数在59%以上为贫困,50%-59%为温饱,40%-50%为小康,30%-40%为富裕,低于30%为最富裕。 

 

五、生产与消费的关系 


1、生产决定消费。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、方式、质量和水平,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。


 2、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。


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。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,这种生产的产品才算最终完成。


②消费调节生产。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,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。


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。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,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。


④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。新的较高水平的消费会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。 

 

六、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和措施 


1、原因: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,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,这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一条基本要求。 


2、措施:大力发展生产力:


①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;


②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;


③加快科技发展,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;


④通过改革,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,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。 

 

七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,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 


1、基本经济制度


(1)(是什么)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,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。


(2)(为什么)这一基本经济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、多层次的状况,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。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、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、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。 


(3)(怎么办) 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,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,毫不动摇地鼓励、支持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,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、相互促进的新格局。


2、公有制主体地位


(1)主体地位的主要表现


第一, 39 40113 39 15885 0 0 4243 0 0:00:09 0:00:03 0:00:06 4242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。


第二,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,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。


(2)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:


①必须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,健全现代企业制度,优化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,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、控制力、影响力。


②推进集体企业改革,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、合作经济。


③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。 


3、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,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,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,即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,控制经济运行整体态势,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。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,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。 

 

八、企业如何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 


1、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; 


2、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,依靠技术进步、科学管理等手段,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; 


3、要诚信经营,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;


4、必须遵循价值规律,面向市场组织生产; 


5、通过资产重组,提高企业竞争力; 


6、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,提高企业的向心力; 


7、注意提高经营者素质,提高职工技术技能和职业道德; 


8、把“引进来”和“走出去”相结合,开拓国际市场。(重点把握前四点) 

 

九、高度重视就业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措施 


1、原因:就业是民生之本,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当前,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;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;劳动力市场不完善,就业信息不畅通。因此,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就业问题。 


2、措施 


(1)党和政府:


①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,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,加强引导,完善市场就业机制,扩大就业规模,改善就业结构;


②贯彻“政府促进就业,市场调节就业,劳动者自主择业”的方针;


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,以经济建设为中心,拓宽就业渠道,增加就业岗位;


④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,充分发挥第三产业、非公有制经济、中小企业、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增加就业中的作用;


⑤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,加强职业培训,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道德素质;


⑥完善劳动力市场,畅通就业信息,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流动。 


(2)劳动者:


①要发扬艰苦奋斗、自强不息的精神;


②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,包括树立自主择业观、竞争就业观、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;


③要努力学习,提高技能和素质,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。 

 

十、劳动者如何依法维护权益 


1、劳动者享受权利、维护权益必须自觉履行劳动者义务,依法签订劳动合同。


2、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。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,可以通过投诉、协调、申请调解、仲裁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。 

 

十一、如何科学投资 


①要注意投资的回报率,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。


②要注意投资的多样化,不应局限在银行储蓄上,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投资机会。


③投资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。


④投资既要考虑个人利益,也要考虑国家利益,做到利国利民,不违反国家法律、政策。 

 

十二、重视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因及如何促进社会公平、实现共同富裕 


1、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,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,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要求;现阶段我国城乡、区域、行业收入差距较大也要求收入分配公平。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,公平的收入分配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,有利于促进消费、扩大内需,实现经济发展、社会和谐。 


2、促进社会公平,实现共同富裕 


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加强宏观调控;


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,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;


③增加居民收入,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,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、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,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;


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。要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,健全以税收、社会保障、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,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大的问题。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,保护合法收入,增加低收入者收入,调节过高收入,取缔非法收入;  

 

十三、效率与公平的关系 


1、(是什么)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,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。一方面,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。另一方面,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。 


2、(为什么)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,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,既要提高效率,又要促进公平。我国人口众多,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。发展经济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,提高资源利用效率。同时,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,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,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。 


3、(怎么做)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关系,既要反对平均主义,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;既要落实分配政策,又要提倡奉献精神;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,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。 

 

十四、财政的巨大作用和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 


1、财政的作用 


①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、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; 


②财政具有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 


③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。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,避免出现大起大落。 


在经济增长滞缓,经济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,政府可以采取扩展性财政政策,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,刺激总需求增长,降低失业率,拉动经济增长。反之,在经济发展过热、物价上涨,经济的正常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,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,通过减少财政支出,增加税收,抑制总需求,稳定物价,给经济“降温”。 


2、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 


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分配政策。 


①经济发展水平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,二者是根与叶的关系、源与流的关系。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根本途径。 


②财政收入还受分配政策的制约。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,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,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,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,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。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,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,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,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。


因此,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,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,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。 

 

十五、增值税、个人所得税的作用,依法纳税的原因及增强纳税人意识 


1、增值税的作用:增值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,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。


2、个人所得税的作用:


①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;


②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、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。 


3、(1)原因:在我国,税收取之于民,用之于民(税收的性质)。国家利益、集体利益、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。国家的兴旺发达、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,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,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。因此,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,必须承担义务,自觉诚信纳税。 


(2)纳税人要做到依法纳税必须:


①增强纳税人义务意识,自觉依法诚信纳税。


②增强纳税人权利意识,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,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,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。 

 

十六、市场经济的内涵,市场调节的优点和局限性 


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。市场主要是通过价格的涨落、供求的变化、竞争来实现对资源配置的调节。 


1、优点:


①市场能通过价格的涨落及时、准确、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,传递市场信息,实现资源配置。


②面对市场竞争,在利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,生产者、经营者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,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,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。 


2、局限性: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,市场解决不了国防、治安、消防等物品的供给问题。枪支、弹药及危险品、麻醉品等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。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、盲目性、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。 

 

十七、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的原因和措施 


1、原因:


①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。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、坑蒙拐骗盛行,进而导致投资不足、交易萎缩、经济衰退。


②形成以道德为支撑、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,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。 


2、措施:


①要切实加强商务诚信、社会诚信建设,健全社会信用体系,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。


②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必须学法、懂法、守法、用法,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,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。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,遵守市场道德,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、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。 

 

十八、宏观调控的内涵、主要目标、原因及措施 


1、内涵: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。 


2、主要目标:促进经济增长,增加就业,稳定物价,保持国际收支平衡。 


3、原因:


①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,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,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。


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、盲目性、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。


③加强宏观调控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。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。 


4、国家进行宏观调控,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,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。 

 

十九、科学发展观的内涵 


1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、人才强国战略、可持续发展战略,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。

2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。尊重人民首创精神,保障人民各项权益,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。

3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。促进现代化各方面相协调,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、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,不断开拓生产发展、生活富裕、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。

4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。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,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,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。。 

 

二十、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 


1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,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,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,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,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。


2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,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。


3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。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和效益上来,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,更多依靠科技进步、劳动者素质提高、管理创新驱动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、信息化、城镇化、农业现代化道路。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,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,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,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,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。


4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,是解决“三农”问题的根本途径。


5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,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。

 

二十一、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,建设创新型国家 


1、地位: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,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。 


2、措施:


①国家要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导向、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;


②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、优化创新环境; 


③增加财政在科教文卫方面的支出,促进科教事业的发展; 


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,加强技术技能培育,提高劳动者素质;


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,切实保护知识产权; 


⑥加强国际科技的交流与合作,注重科技的引进、消化、创新。


(注意:如果问企业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,可根据上述措施适当进行主体转换) 

 

二十二、如何统筹城乡发展,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 


1、地位:农业、农村、农民问题,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,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。 


2、措施:


①必须把“三农”问题的解决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;


②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,建立以工促农、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,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;


③发展农业科学技术,加强农业基础地位,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;


④加大农村教育投入,提高农民素质,培养新型农民;⑤减轻农民负担,增加农民收入,完善劳动力市场,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;


⑥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,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。 

 

二十三、如何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,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


1、地位: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,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产发展。 


2、措施:


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,把建设资源节约型、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、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;


②加强宏观调控,充分运用经济、法律、行政手段调控资源;


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,转变经济发展方式;


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,大力发展循环经济;


⑤开展节能减排国际合作,引进国外先进节能技术,淘汰落后产能;


⑥引导公民树立节能环保意识,绿色消费。


(注意:如果问企业如何节能降耗,可根据上述措施适当进行主体转换) 

 

二十四、如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,缩小发展差距 


措施: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,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,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,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,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。


二十五、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,出口企业如何应对贸易摩擦 


1、我国如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 


①要坚持“引进来”和“走出去”相结合的战略,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,完善互利共赢、多元平衡、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; 

②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,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、拓展深度、提高效益方向转变,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; 


③形成以技术、品牌、质量、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,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,发展服务贸易。; 


④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,推动引资、引技、引智有机结合; 


⑤必须坚持独立自主、自力更生的原则。⑥防范经济风险,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。


2、我国出口企业如何应对贸易摩擦 


①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,掌握核心技术,培育自主品牌; 


②根据国际市场检测标准,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;


③加强企业自律,重视信誉、形象;


 ④优化出口结构,加快出口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价格竞争、数量扩张转到树立品牌、提升质量、提高产品附加值方向上来; 


⑤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,分流风险,提高市场占有率;


⑥熟悉规则,按规则办事,利用规则,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。


二十六、贯彻新发展理念,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


1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,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,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,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。加快建设制造强国,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,推动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,在中高端消费、创新引领、绿色低碳、共享经济、现代供应链、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、形成新动能。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,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,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。


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,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。加强水利、铁路、公路、水运、航空、管道、电网、信息、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。


坚持去产能、去库存、去杠杆、降成本、补短板,优化存量资源配置,扩大优质增量供给,实现供需动态平衡。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,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。


建设知识型、技能型、创新型劳动者大军,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,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。


2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。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,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。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,强化基础研究,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、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。加强应用基础研究,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,突出关键共性技术、前沿引领技术、现代工程技术、颠覆性技术创新,为建设科技强国、质量强国、航天强国、网络强国、交通强国、数字中国、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。


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,强化战略科技力量。


深化科技体制改革,建立以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导向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,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,促进科技成果转化。


倡导创新文化,强化知识产权创造、保护、运用。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、科技领军人才、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。


3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。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,必须始终把解决好“三农”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。


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,按照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的总要求,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,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。


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,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,完善承包地“三权”分置制度。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,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。


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,保障农民财产权益,壮大集体经济。


确保国家粮食安全,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。


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、生产体系、经营体系,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,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,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,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。


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,拓宽增收渠道。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,健全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。


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、爱农村、爱农民的“三农”工作队伍。


4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。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、民族地区、边疆地区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,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,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,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,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,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。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,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。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“牛鼻子”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,高起点规划、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。以共抓大保护、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。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。加快边疆发展,确保边疆巩固、边境安全。坚持陆海统筹,加快建设海洋强国。


5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。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,实现产权有效激励、要素自由流动、价格反应灵活、竞争公平有序、企业优胜劣汰。


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,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,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、结构调整、战略性重组,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,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,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。


深化国有企业改革,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,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。


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,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,支持民营企业发展,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。


深化商事制度改革,打破行政性垄断,防止市场垄断,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,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,完善市场监管体制。


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,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,健全财政、货币、产业、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。


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,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。


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,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。


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,建立权责清晰、财力协调、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。


建立全面规范透明、标准科学、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,全面实施绩效管理。


深化税收制度改革,健全地方税体系。


深化金融体制改革,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,提高直接融资比重,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。


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,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。


健全金融监管体系,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。


六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。开放带来进步,封闭必然落后。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,只会越开越大。


要以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为重点,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,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,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,形成陆海内外联动、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。


拓展对外贸易,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,推进贸易强国建设。


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,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,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,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,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。


凡是在我国境内注册的企业,都要一视同仁、平等对待。


优化区域开放布局,加大西部开放力度。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,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。


创新对外投资方式,促进国际产能合作,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、投融资、生产、服务网络,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。


知识点较细,若有误欢迎留言指正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